TLDR:本篇用流水帐的形式,覆盘我的渣马 2021 比赛经历

8Y

第一次报名马拉松,也就是香港渣打马拉松 2013 版。2012 年 12 月收到据信。此后无相关经历。偶尔行山,一次 5K 左右;偶尔跑步,一次 1-2K。

2Y

健康状况落到了 30 年的低谷,身负超过三个“怪病”,专科医生束手无策,当着我的面 Google。

吃过四种抗生素,用过🔗呼吸机[1],消炎止痛类就不计其数。

尝试了各种方法无果后,开始了重量训练(weight training;“做 gym”)。

前半年基本是平台期,净体重减了 2K 左右,肌肉增加量在小数点后,但由于优化了饮食结构,内酯面积(VFA)大幅度下降,已经到达正常范围。

−18M

开始🔗系统记录体重[2]。盯盘体重,很容易让人过优过喜,当天的水量、1-2天的运动量、2-3天的食量、测量时间,都会影响。经过系统记录,我可以排除干扰变量,捕捉长期趋势。

由于肌力的增强,体重有所减轻,行山和跑步的量开始加大。

15M

在两个月内减掉了 10kg。

由于体重减少,运动量和运动表现都自然提升,行山的距离增加到  20K,跑步的距离逐渐增加到 10K。运动量上来后,体重进一步下降。

正向循环形成。

−13M

原计划 2020 的目标是,5k 跑进 5分配速,10K 跑进 6分配速。但到 9 月时,就超额完成,10k 已经能 *偶尔* 跑到 4:30 配速(实际上估计在 4:45 左右;后来知道很可能是由于 GPS 飘移)。

很多胖的人,可能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但我回看的话,很庆幸是从胖到瘦。减掉脂肪太容易了,真正难的是训练肌肉。

胖子只要打破能量平衡,开始减脂,同时保住肌肉,很快就会提高表现。而瘦子则需要严苛的训练,经年累月,才有所改善。著名马拉松运动员,村上村树,曾经也是胖子,沉迷烟酒,34 岁后开始写作和跑步,重新做人。他形容胖子,说这是 “被掩盖的祝福” (blessing in disguise):

But when I think about it, having the kind of body that easily puts on weight was perhap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But people who naturally keep the weight off no matter what don’t need to exercise or watch their diet in order to stay trim. There can’t be many of them who would go out of their way to take these troublesome measures when they don't need to.

-- Murakami, Haruki.

−12M

跑步历程中,第一个平台期。

无论如何练,既无法提升速度,又无法提升距离。

当时社交范围狭窄,认识的 🔗行山爱好者[3] 比较多,身边没有玩越野跑的朋友。于是后来几个月都以各种“考牌”为主,每天就想着如何点亮地图,年底的时候,还画了一张自己的🔗脚印图[4]出来。现在看过去,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有一些路线,不仅没有锻炼效果,还徒增风险。

−11M

关于跑步,我开始阅读一些知乎帖子、看 Youtube 视频、向健身教练请教。但是发现很多有冲突的信息。

在微信群里,发现几个高手,厚脸皮去约,基本上都约不到。后来也理解了这种情况,大家都要全职打工揾食,每天再花大量时间训练,除非你们此时此地正好有相同的训练内容,要不然很难去 align。

至于时间观念,跑圈和山圈的标准是极为不同的。社交行山局,通常默认 30min 的 buffer,有时候人多了, 1-2 hr 后来的都有,大家反正慢慢走,拍拍照,聊个天,不亦乐乎。在跑圈,你要给别人说 “你们先出发”,很可能下次就没人约了。哪怕先出发 5min,一旦跑起来,后面都见不到人,你们这样就算🔗偶遇[5]了。

当然跑圈也不是得理不饶人。所有人都会遇到意外情况,你得 authentic,而大家明白人,也能区分🔗单个事件中的技术成分和随机成分[6]

后来我发现,跑者的“孤傲”,其实是种认知偏差。能驾驭长距离的跑者,都很随和。约不约的上,单纯是个时间问题。

这也并不是说,你要先练到水平相当,才能约到高手。真要这样的话,怎么练又是个问题,这不就循环了?

其实他们的课表是有周期性的,没有人每天都在那冲。你大可以抓住他们 recovery 或者 base 的时间约一个。

脸皮厚是关键。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周文王看姜太公钓鱼几天不敢惊扰。刘备、周文王,这都是身份的人,要请高手还很有诚意。更何况我们这些又没身份、又没技术的人?

我就厚着脸皮各种找人,组了个局。最后有两位大神来了,分别在早上跑了 20K 和 25K,然后加入我的局来排个酸。至于使劲请又没请动的,那就不计其数了。

当然,这局对高手可以是排酸局,但我得重视。我修整了一天,还买了双 NIKE tempo fly。

对高手的最大尊重,就是把自己努力调整到当下的最佳状态,然后去捡他们训练的空隙。学会这点后,入门就容易多了。

第一次和高手跑,我就震惊了。有两个点。

第一个收获是,两人在路上都在不断报 ETA,说可能会迟到,结果一人提前 2min,一人分秒不差。

这就非常讲究。

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武侠小说里面的大师,一般都是从武德开始教…… 内功(肌力)、招式(跑姿)、武器(跑鞋),这些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却是普通人最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个收获,是我直接目睹了人类的耐力区间。在 20K 的山跑后,两人 match 了我的 tempo 速度,并且跑姿(form)完全不变形。

直接的体验,和在网上看到的数字,还是很不一样。

−10M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月跑量突破 200K。这是跑量,不含行山和走路。基本上就是每天 10K 的跑量,然后周末和朋友行山,拉个距离。

当时我大量使用 Physio (物理治疗师),几乎一周一次。每周先使劲搞,然后哪里痛就去医哪里。这个操作,初期是帮助我快速积累了一些跑量,但我感觉不是长久之计。

在高手的推荐下,我认识到了《Pose Running》这个书。

趁着回老家,在深圳隔离的时候,把 pose 看完了,也按照里面的方法,在室内练习。

结果隔离出来,第一跑就跪了,小腿紧绷,跟腱有点痛。

我赶紧减量,然后循序渐进。

现在看回去,我觉得 Pose 的理论都是对的,但你按照这个书的方法很难练成 Pose…… 在 🔗跑姿[7] 一篇中,详细描述了我的过程,就不赘述。

这个感觉就像是跟着巴菲特学投资。价值投资、逆周期操作、安全边际、复利效应…… 这些东西都对,但前提是你得有一笔放几十年都不动的钱,或者你有个保险公司能穿越各种周期提供稳定现金流……

9M

接触到了 Born To Run 这本书(见🔗天生跑者[8]),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后来的阅读,基本都是围绕 Ultra Running 这个主题展开的。《超跑笔记》系列中,都有记载。其后的几个月,我的训练都都是围绕越野跑展开。

我开始到处忽悠人去 UTMB。

有一些脑袋发热的人,就和我一起,训练、调研,齐齐展开。其中一些偶遇过了,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再偶遇。也有一些人持续寸进,我们不时激励对方找到新的增长点。

但大多数人是沉默的。

大多数里面的大多数,属于不理解。比如我的父母,到现在还觉得我每天跑 10K 是过度训练。但我知道,中学曾经每天打一场篮球,那会才是真正的过度训练。

经过大量阅读后,我发现过去 30 年没有从生物角度好好认识过自己。我们对自己“norm”的判断,是参考周围的人,这就导致一个错误强化。但这既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传播的问题,我不打算硬刚,就这样吧。

大多数里面的少数,属于已经入行,知道人类极限,自己也有过训练,还在爬坡中。他们深知自己和顶级高手的差距,所以对我这种刚入门,就要 “蜀鄙之僧去南海” 的人,保有着高度的同情,看破不肯说破。

倒是有两位朋友,很系统地给我泼了冷水,或者到我的笔记中,使劲找 bug。我是非常感激他们的存在。泼冷水的朋友,绝非针对 UTMB 这个目标,而是训练过程,我可以从他们的坎坷经历中,了解更多。找 bug 的朋友,也未必完全对,但总能激励我 alternative thinking,避免窄化。

8M

经过三个月,前脚跑法 (forefoot)已经练成,跑量直接翻了个倍,并且在不用 physio 介入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做到月跑量 200K 了。

−7M

第二次巅峰体验(第一次是减重期间)到来。参加了几个 50K 级别的越野赛,完成的结果还比较满意。这期间,也完成了 86K 的徒步。

接着,开始在  5K 和 10K 距离上做速度突破。

当配速快过  5分后,因为 GPS 漂移,路跑的误差非常大,我的经验是在 5%-10% 左右。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要去操场上,找标准距离测一下。当时的 5K 和 10K 都录得 PB:10K 的 42min、 5K 的 19min。

按照渣马的标准,是可以保送半马的精英组了。

因为越野跑的“小有所成”,我开始把目标投向路跑,以及短距离的越野竞速(20K级别)。

−6M

跑步的第二个平台期来临。

由于改前脚带来的增益,已经被消化完。加上天气渐渐变热,后来无论从距离和速度上,都在下降。

跑表根据表现,回归出的 VO2max,就是一个直接的反应。直到 9 月底,天气转凉后,才恢复到半年前的水平。

−5M

平台继续延伸。出了维持性的锻炼外,对跑步没有特别的兴趣。

开始大量 “cross training”(说好听点),包括游泳、攀岩、高尔夫球、壁球、拼图、小提琴、……

−4M

开始系统练习勾腿。

过去我每一段时间,都要去 gym 练 hamstring。但发现这样的效果是很弱的。gym 里练的主要是快缩肌,但跑步需要的是慢缩肌。

我看有些人会用沙袋,绑在脚上直接跑,但我一时半会没找到好的方案。

后来教练一句话点醒了我:你上坡应该很吃力吧,因为 pull 的力量不足?

上坡这个事,很多人有误区。最费力的是用四头肌(大腿前侧),其次是用臀部,最优的是用腘绳肌(大腿后侧)。这个是说上缓坡,可以跑的那种。如果是陡坡,可能只有用臀部。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沙袋,可以用坡来练习。由于小腿是自重,受伤的可能性小,比沙袋更安全。

接着我在家背后系统跑坡。那是一条柏油路,长约 800m,爬升 80m,前后连接处可以延展 300m,这样就可以组合出不同的 A/D 比例。如果一次量不够的话,再多跑几轮就行。

−3M

爬坡初成。

因为是夏季,气温 30+,所以我也没再追求速度。那时我的耗水量大概每 10K 需要 1L,远足的话很难补给。所以整个夏天就集中在爬坡的练习。

到 8 月底的时候,已经可以连续爬 950m 了,大概 30K 的距离。虽然速度不快,但全程跑完,这让我对越野有了更多的自信。

−2M

第三次巅峰体验。

可以驾驭的距离和爬升,综合指标极速上升。Strava 的这个 fitness index,可以做为参考。

−8W

8 月底的 UTMB,是每年的盛事。我们在朋友家看直播,不亦乐乎。以前完全没想过,就这个内容,居然可以连续看 20 多个小时而不腻……

我们又被点燃了。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资格问题。

要到 UTMB 抽签的话,至少要一年内完成两个港百级别的比赛。而香港只有一个港百…… 这就意味着要到别的地方参加一个。疫情当下,最方便的还是国内了。国内这个级别的比赛有 3-4 个,但不是每年都办…… 为了参加这些比赛,通常又需要有全马完成的记录…… 而过去两年,马拉松比赛都取消了。至于越野圈,由于今年 5 月甘肃的事故,着实受到不少冲击。

好大一个工程……

而且每一步的待选项都如此少。

我决定报渣马。

−7W

渣马报名,成了一个策略问题……

虽然我完成过更长距离的山跑,但因为时间线长,身体的压力主要在肌肉,吃吃喝喝,走走跑跑,也就完了。而马拉松,对于能量系统是非常大的挑战,要求四个能量层级没有短板( ATP、肌糖原、肝糖原、脂肪),并且大多数人需要在中途靠消化系统补充能量。

这是一个未知领域。

渣马 2021 的中签率,大概是往年的 1/6,如果运气好的话,要如何利用这个宝贵的名额呢?

入跑坑的一年来,我最大的体验是,任何测算都是错误的……(但有的有用)[Feat: George Box]

虽然从 10K 成绩来看,我有全马 sub 3 的可能性,但没有用脚实测过的话,还是不敢妄下结论。

回到渣马的保送成绩表,可以看到半马的成绩是可以保送全马的。

于是我觉得今年挑战半马,拿到成绩后,明年挑战全马,不出意外的话,年年都有得跑了……

−6W

实测了第一个全马。跑马地,空气温度 31度,湿度 77%,体感温度 40。

总耗时 4 hr 40 min……

跑之前,我的想法是,第一次跑马,不用太拼,4 hr 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看着差距越来越大,很快打脸了。

所以,不同距离,不同赛道,不同赛制,不同时间需求,都是完全不同的挑战。还是应了那个观点,没有实测过的话,再多的预测都不靠谱。

−5W

实测了第一个半马。跑马地,空气温度 31 度,湿度 75%,体感温度 43。

总耗时 1 hr 54 min。

这个结果,给了我两点提示。

第一,我的供能体系是在半马距离之上。其实正常人都是,这个理论我早知道,但实测后更放心。正常人可以持续输出 30K 或者 4hr 左右,也就是马拉松的“撞墙”点。让我感到比较舒适的是,我可以不用中途补充能量,驾驭这个距离,极大增加了信心。

第二,按照 10K 成绩做的预测,是个非常遥远的理论值……

为了逼近这个理论,我需要在 10K 的速度下,跑更远的距离,或者用略低于半马目标的速度,跑超过半马的距离……

这就是 Pareto Efficiency 的概念。我导出 Strava 的数据,🔗画出自己的跑力图[9],发现目标(蓝色)存在于理论曲线上,但它周围的点都没有实测过,完全一个空中楼阁。

因为时间有限,我后面的训练,都是按照这张跑力图来指导,并保持每周测一下半马的方式做综合评估。

虽然精英组门槛是 1 hr 38 min,我把目标定在 1 hr 35 min 进行准备。毕竟第一次跑,可能会遇到的意外因素较多,有一些 buffer 是好的。

从我 -5W 的实测来看,离目标有 20% 的差距。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

-5W 是留有余量,从心率看,可以再 push 10%。但这个 push ,会留给 race day,不在训练场表现,以降低风险。

减掉 3-5% 体重当量的脂肪,可以提升同比例的成绩。

十月份的温度更低,预计有超过  5% 的提升。

这几个因素中,天气是不可控制的,心率存量是个理论,但没时间去测试。所以唯一确定的地方,是减脂的收益。

另外为了争取到更多的 buffer (比如温度不好?),我把剩下的时间更多用于打磨技术。就是从夏季开始,一直在练习的 “pull”,勾腿。

平时以 15K 的慢跑为主,着重 pull 的质量,步频从 160 提升到了 170。

每周安排 1-2 个长课,A/D 综合的跑量在 30K+,以便进行燃脂。

−4W

尝试港岛径全跑。

🔗年初尝试过港岛径[10],全程 44 K,大概 7 hr 完成。我自认为今非昔比,所以心还是挺大的。

前半程有参加过港百的朋友配速,非常稳,到黄泥涌后没有疲劳感,于是加速进行。

由于天气太热,跑到龙脊脚下时,水喝完了…… 后面还有 7K 左右,不敢硬抗,于是退出。

这就是我第一个 DNF。也神乎其技地成为了 Strava 上收到点赞最多的一条记录……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 Zach Miller 会退赛[11]。高手比赛的对象,是自己。如果没有达到目标,或者外部因素已经形成明显阻碍,那继续 push 的意义并不大。不要为了打卡、靠牌,而影响了未来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其实,所有的 course 都是人定的。港岛径 44K,跑了 37K 觉得不舒服。港百 100K,跑了 50K 觉得不舒服。三牙全走为什么是三牙?环船湾为什么一定要摸龟手?

这种执念是没什么必要的。

到达终点之前,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在即将取得 Western States 100 冠军的时候,🔗Brian 倒在终点前 250m[12]。其实,所有的点,都可以是终点。Brian 就是当年 98.9mi 的冠军,而当年 100mi 的冠军,我们已经记不住了。

3W

减重任务完成。温度也渐渐凉快。

可以用 130 的心率完成 15K 保持 6分配速了。

半马实测,同样保有 10% 的余量,时间进步到了 1 hr 41 min。

一切按照剧本进行,感觉良好。

意外发生。

几件事情同时到来。工作强度突然提高,连续几天久坐。温差变大,有一点感冒。连续在海里游泳,这几天风向改变,水比较脏。又因为控制饮食了三周,实测半马成绩喜人后,忍不住要放纵一下,去吃了个川菜……

第二天起来后,这几年都很安静的痔疮发作了……

当时还想先硬抗一天,然后晚上手动 reset 一下痔疮,第二天起来可以参加 Two Peaks 比赛……

后来是又受教育了。

经过静止的一天一夜后,没有任何好转迹象。只好退赛了。得到了人生第一个 DNC (DO NOT COMPETE)。

−2W

非常静止的一周。

去看了医生,吃药、休养。痛得睡不着,又不能站,又不能坐。消炎之前,不建议手术,否则恢复时间更长。消炎之后,很可能又无需手术,自己注意起居和饮食即可……

这个时候很纠结。

渣马的名额很难抽到。而立即做手术的话,肯定恢复不了。如果不做的话,等消炎后,可能又不想做了,那它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像上次那样,几年不发。然后突然在 UTMB 前夕爆发?

真的是 pain in the ass

Literally

−10D

随着消炎,我开始走路,进而小跑,逐渐恢复。

由于躺平一周,脂肪长起来了。另外久了不动的话,也有一些水肿。综合体重比目标高了 1kg。

于是我去环了一个港岛。这次是轻装上阵,并且随时准备退出,一旦身体有异常,坚决不硬抗。

神乎其技地居然跑下来了。

这次速度不快,但我几乎全程都是跑的,包括上坡。只有大浪湾到小西湾一段,有朋友一起,用的是走。对此结果还是比较满意。这就意味着,我的能量系统支持 60K 的平路是没问题的,只需要吃常规食物即可。

同时,也感受了一下气温降低后,耗水量的减少。

如果比赛日能减少喝水的话,又会省下不少时间。

−6D

进行了一次 R 区间训练。

耐力段我是比较放心了,但有点担心损失一周训练后,肌肉记忆下降,所以补充了这一个课程。

赛前 6 天做 R 区间,也是挺有风险的事情。结果是,还真的把左腿 IT band 跑紧了,有一点微痛……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每天 10K 的维持跑、1 hr 的重训,还加入了 stretching。

−4D

想去跑马地实测,忘记是周三闭馆了。

沿着维港跑了一个 13K 的 tempo,不敢太快,143 的心率能达到 5 分配速。所以从理论推算的话,160 的心率要达到 4:30 应该是没问题了,也就是 1 hr 35 半马的目标时间。

−2D

领取选手包。

减量,放空。研究赛道。

今年这衣服的配色,放鱿鱼游戏,居然一点不违和……

Source: 运动笔记

−1D

重训加走路 5K。整理行装。

我起初考虑的是不带手机。毕竟 200g 的家伙,放在 21K 的距离上,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后来一边整理物件,一边拉伸,一边听了 Ma Yo-Yo 在 masterclass 上的课,受了一些感染。最后我决定还是带手机,把 live track 分享给朋友。

−2H

醒来一看,精英组的人已经在冲线了……

维园 2021 年 10 月 24 日 6:30 左右

天啦。

我还没出发,他们已经到达。

我输在了起点,能否赢在终点?

哦,我这里其实就是终点。我吃了饭要去起点……

我还没出发,我已经到达?

跑路的归宿,就是回到起点吗?

……

−30min

前面半马二组在滚动出发。半马三组的选手,有的热身,有的拍照。

我在马路上来回慢跑,保持体温。

0

我所在的半马三组是 8:30 出发,是长距离类别中,最晚出发的一批。理论上,我们到西遂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三波 10K,以及全马收尾的朋友。半马一组的朋友,如果跑得快的话,有希望避开人流。

我们普通组别,采用滚动出发,个人晶片计时。

经过简单测温、安检,就可以上路了。起跑区估计有 50m,可以做最后的热身和准备。

我设置好  live track,小跑向起点。

过拱门,开表,加速,以 4:30 开始。

9min, 2K

开局很顺利,4:30 保持到了 2K,毫不费力。

中途 garmin 报告心率 170,和体感不服,赶紧拉紧了一环,心率数值降下来,和 apple 的数值接近。

这一段路上,人们稀稀拉拉。我一直在超各种人,但不用避让,比较轻松。

到第一个转折点时,开始感觉有点无聊。

我想起村上村树,他跑马的时候,一直在数超越了多少人,赛后拿个小本本记下来,等到 20 年后写书,居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除了数人外,他还知道路上有几个野猫野狗被压扁的尸体。

可见一种奇怪的博闻强识。

我觉得这是一个方法,也开始数。

17.5min,4K

超过了 382 个人。

到达第一个水站。

这是我人生第一场正式马拉松,也是我经过的第一个水站。正好这个水站位于第一处爬升,人群已经慢下来。有不少人在排队取水。

新手不懂。

我想了下,也该喝点水了,就跟着排队。估计损失了 10s。喝过水往前继续,一看,结果还有好多摊位。所以到后面的水站就明白点了,会越过前面几个,跑到后面取水,避开人流。

31.5min,7K

这一段因为爬升,人群密度非常大,到后来就数不过来了,只能大概点一下,10 个 10 个地加。

到了 7K 计时点时,大概超过了 680 个人。

同时,被 2 个人超过。

我突然觉得数人头没什么意义。无论我超过了多少人,他们对我的名次都没有影响。反倒是超过我的 2 个人,是和我相关的。

经过计时点后,全马折返的选手也合并进来了,这让数人头的意义更加模糊。大家虽然在同一条路上,但跑的是不同的比赛,谁快谁慢并不可比。

54min,12K

从折返点到西隧入口,这段跑得心旷神怡。

这是第一次在如此宽的主干道中间奔跑,过去只有坐车经过。

由于坡度略微向下,这一段保持 4:30 异常轻松。

看着路边 100 kph 的限速牌,感觉特别有喜感。心想,这一次肯定不会超速。

接着就进入西遂。这是一条过海隧道,全长 2K 左右,先下后上,高差达到 50m。因为这一段的存在,导致港马被坊间传为最难的城市马拉松路线之一。

69min,15K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爬升方面还好,对越野跑手来说,几乎没有感觉。正好最近几个月苦练 pull,可以驾驭连续 900m 的爬升,所以 50m 基本上不是个事。

不过要提一下的就是,西遂的港岛方出口非常难跑,因为它是一个大 S 上升!这是比爬升更难的地方,但是居然没见到有人讨论。

通常公路设计是外高内低的,主要是为了抵消一部分离心力。速度越大的话,两边的高差就越大。西遂显然是设计给汽车开的,这段的目标速度可能是 30-50 kph,对于人来说还是太快了!这就导致跑起来很不自然,两腿的用力变得不均匀。

由于路上的人群密度变大,这一段很难超人。有时有遇到前方的人突然换到,还要来个急刹车。

在不断的加速减速下,跑到西遂出口天桥顶的时候,已经落后目标时间 1.5 min。

80min,17.4K

赛前我的想法是,4:30 保持到西遂出口,如果自觉良好,就可以开全力冲最后的 6K,因为这是安全距离。有可能突破 95min 的目标时间。

结果是,人群密度实在太大,完全跑不起来。

我于是放弃了 95min 的目标。但对于 98min 的精英组资格,还是很有执念,毕竟机会难得。可惜,从跑表的数据,以及现场的状况,很难推测,这个目标是否还是现实的。

经过中环摩天轮后,我放弃了看表,只专注于前面的人群,小心翼翼地超过一个又一个人。

道路两边加油人群也在变多,氛围还是很好。

原来这就是跑马的感觉。

92.5min,20K

迎来最后一个爬升,大概  8m 的天桥。

人群再次慢下来,我小心插空穿越。

进入维园前的糖街,是整个赛程最拥堵的地方。因为临近终点,大家都开始冲刺,但配速不一,所以刹车、加速、换线愈加频繁。

97min,21K

最后 200m 在维园内部,是铺好的跑道。

维园跑道,摄于前晚

离 98min 的门槛,还有一点时间。最后这段,我加到了 2:50 左右的配速。

终点线前,突然停下来拍照的人不少…… 导致我三次急煞。

我觉得,有些人的跑德,还有待提高。

冲过线后,我一看 apple 已经 98 min 出头,garmin 在 98 min 以内,因为开表有时间差。

理论上,官方时间应该更短一些,因为是在起点前开表的。

1:37:35,21.1K

正式成绩出炉。

有点遗憾,但在充满各种 drama 的备赛和比赛历程后,这个结果也是 fair 的。

1D

如果不出意外,2022 年 2 月的渣马,可以用这个成绩保送全马了。届时跟精英组起跑,赛道比较通畅,同时气温更低,目前推算的目标时间为 3 hr 10min - 3 hr 20 min。

由于国内疫情突然恶化,许多马拉松赛事都取消了。我之前报的成马也有中签,但因为隔离时间不够,无法参加。昨天收到成马延期的消息,如果不能参加,可以保留名额到 2022,于是我果断申请了。

我觉得最近运气有点太好,要闭关修炼了。

2D

今年渣马,也算一个合理的开局。如果要挑战全马,自然不是乘 2 这么简单。而至于超马,变量就更多了。

接下来的赛事:

2021 年 11 月,毅行者(OTW),100K/ 5000m,目标是安全完赛,为港百探路。

2022 年 1 月,港百(HK100),100K/500m,基础目标是 sub 24,空想目标是 sub 16

,尚未理论计算和实测。

2022 年 2 月,渣马 2022,42.195 k/100m,理论目标 3 hr 10 min,尚待实测。

2022 年 10 月,成马 2022,空想目标是 sub 3。

2024 法国巴黎,大众组,资格待定,已经完成 15% 积分。

接下来的重点科目:

35K D 的 LSD

1200m A 的 LSD

平路步频 170 → 180

5K 和 10K 速度达到国三标准

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优化帕累托训练法的理论体系,同时打造辅助工具链(e.g. Strava Applet)

与本地运动科学/运动医学的实验室建立联系,实测一些生理指标(e.g. VO2max)

深入研究运动大类相关的股票,建立系统的赛道投资逻辑和跟踪体系

运动员个人品牌价值和传播价值,以及潜在的商业模式(e.g. 赞助权发NFT)

对这些话题有共鸣的朋友,或者以上部分内容正好在你的路径上,欢迎一起走一段。后台回复“跑步” 相关的关键词,加入 EduLab(endurance lab)。

REF

[1] 呼吸机: https://mp.weixin.qq.com/s/UmbdLFITUeX5AWQsCFy2pA

[2] 系统记录体重: https://mp.weixin.qq.com/s/O8jmx2JFT_wvdDjGhot14A

[3] 行山爱好者: https://mp.weixin.qq.com/s/W3Zx3tQVjQjcj_w6-0YtJA

[4] 脚印图: https://mp.weixin.qq.com/s/Q0A39SF8V6Gf7oPe4Zlr4w

[5] 偶遇: https://mp.weixin.qq.com/s/HuA1hWIs-YkNkwJLj63TzA

[6] 单个事件中的技术成分和随机成分: https://mp.weixin.qq.com/s/_DDMSV8GBeMZDisV-17Jdg

[7] 跑姿: https://mp.weixin.qq.com/s/FvaqOqUOzfbGeWXJlPPBZw

[8] 天生跑者: https://mp.weixin.qq.com/s/QGSI48BA5i1QqlPb1movPQ

[9] 画出自己的跑力图: https://mp.weixin.qq.com/s/-pg0ZmdF5vcVA3WPWFUK6w

[10] 年初尝试过港岛径: https://mp.weixin.qq.com/s/HuA1hWIs-YkNkwJLj63TzA

[11] 为什么 Zach Miller 会退赛: https://mp.weixin.qq.com/s/AO5nyfFR1_iUN_NnStN48w

[12] Brian 倒在终点前 250m: https://mp.weixin.qq.com/s/zCQu0S1PZ7RGPlcdQfeK5A

博闻 | 明察 | 躬行
心法 | 手艺 |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