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 (Spontaneous) —— 今日与好友行山,聊到这个关键词。
当时我们正在讲 “超跑” -- Ultra Running -- 大概是可以包括超过马拉松距离的耐力运动,并且通常是在山地完成。
如果一年前,有人说准备跑 100K,我一定会觉得是神经病。甚至怀疑,人类有可能跑这么远吗?我跑个 5K,就已经是极限了,配速还很渣,怎么可能想象 100K 是什么呢?
直到去年底,在看了 Christopher 的 Born to Run 后,才发现跑步是一件很科学的事情。甚至,跑步简直就是人类最初设计的目的!如果放着得天独厚的身体结构,而不去跑步,那真的是太浪费了。
然而,从跑 5K,到跑 50K,最后 150K,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以前觉得,跑马的人,应该都是非常勤勉的。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们逐渐搭建起了适合马拉松的身体机能。而很多成功人士,会有跑马的形象,这又给远距奔跑这件事,着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 这项运动在训练时间上的奢侈程度,似乎是有闲阶级的象征。
最近读了几本和超跑相关的书籍,惊奇地发现一个规律。
从跑到超跑,几乎都是一个即兴的过程。
比如,村上村树,在他关于的跑步的纪实中,提到他第一次去雅典跑马的经历。
当时他是为了一个杂志写稿,顺便拍下照片。摄影师认为,一般人过来摆拍一下就完了,没想到老村是要真跑。他说最初也没有计划,毕竟时值夏日,没有组织封路,自己尚欠经验,这样开跑还是比较危险。但当他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有了一种朝圣的感觉,当下决定,要亲自体验一下雅典到马拉松的全程。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地跑马了……
在 Dean Karnazes 的自传 Ultramarathon Man: Confessions of an All-Night Runner 中,也有相应的桥段。
先说下 Karnazes 的情况吧…… 他曾经连续 80 多小时奔跑,总共 350 miles 不停……他曾独自完成 The Relay —— 一个原本设计是 12 人的接力赛 —— 总共 11 次。他曾经在没有雪鞋(纯穿跑鞋)的情况下,完成了通往南极的马拉松…… 他曾在 2006 年,连续 50 天在美国的 50 个州完成 50 场马拉松……
那他是如何开始的呢?
根据 Ultramarathon Man 一书的记载,他小时候也是体育比较好的,但因为和田径教练不和,中学之后就没有再进行过长跑。大学毕业后,他如很多同学一样,进入了规律的爬 corp lader 的生活。因为是市场类岗位,所以应酬很多,越来越感到缺少自己的时间。
30 岁那天,因为妻子的一个善意问候,突然发现自己老了。当晚的 party 上,觥筹交错。妻子疲惫先回家休息,而形象气质佳的 Karnazes 被美女搭讪,甚至在表明了自己已婚后,还是被邀请“出去走走”。
Karnazes 拒绝美女后,回到家里,想到自己已经 30 岁,突然觉得人生需要一些改变。他从车库拿出一双破旧的橡胶跑鞋 —— 那一刻距离他上一次长跑(中学),已经过去 15 年。
然后他跑了一整夜,总共 30 miles……
因为很久没有训练,他几乎垮掉,肌肉酸痛,脚底磨出了水泡。在 7-11 等到早晨后,打电话让妻子来接回家,路上还去了医院……
之后的 Karnazes,便开始了系统的训练,踏上了封神之路。
如果说老村是因为自由职业,获得了大量的训练时间,那 Karnazes 真的是把时间从海绵里挤了出来 —— 在我看的这几本书里面,他是最普通的上班族;但在高峰期,为了保持每天 30 miles 的训练量,他可以在清早起来,跑 5 个小时,然后“正常”进入朝九晚五的工作……
了解了 Karnazes 的故事,还说没时间跑步的话,不会脸红吗?
无独有偶。在 Adharanand Finn 的“纪录片文学” 中,他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书名是 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 A Journey to the Edge of Human Endurance,纪录了 Adharanand 从一个记者成长为超跑运动员的过程。
在我的理解中,这几本书都是“非虚构”,但他们虚构的程度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之下,Christopher 的书显得非常虚,有的段落甚至像武侠小说,这源于他的大多数资料是来自访谈或者转述。因为他自己不是顶级的超跑选手,所以无法去到许多第一现场。但这并不影响 Born To Run 是一本好书 —— 如果想了解超跑,或许是我推荐的第一本。读起来真的带劲,我最后的 30% 读到睡不着,干脆通宵读完了……
老村的书,则是第二虚的。表面上,他是随着自己两年内跑马的经历,在写一本书;但实质上,书的内容很多来自回忆,跟跑不跑那个马没什么关系。我个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跑马的间歇写博客,不是很走心。特别是第一章的英文水准,让我产生了怀疑,还专门查询过,确定老村当时是用英文写的,才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总体来说,老村的书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从他当时已有的名气来看,能写出这样的内容,非常真实。这也符合早期博客的精神。但因为来自回忆,就难免有细节上的瑕疵。而重组后的记忆,总会美化很多细节 —— 就像乔教主说的:
当你回头看的时候,所有的点都连在一起了。
至于 Karnazes 和 Adharanand 的书,那就是非常真实了。区别在于,Karnazes 的书像是 vlog,过于真实…… Adharanand 的书像是纪录片,真实但不失艺术水准。
在 Karnazes 的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恐怖的细节。比如他第一次跑 Western States 100 的时候,过了一个河,达到补给点,医生帮他移除了一块已经跑脱的脚指甲,他当时还以为是过河时趟了一个贝壳在脚上…… 以及,在大概 65 miles 的时候,出现严重的夜盲,打着头灯也几乎看不到东西,但还是凭直觉坚持。在最后 5 miles 的时候,看到另一个跑者直接晕倒在路中间睡觉,他的 pacer 在旁边站着等他…… 至于差点掉下悬崖,就是太稀松平常了。
如果真心想进入超马这个领域,我觉得 Karnazes 的书还是非常值得看,毕竟需要从思想上做好准备。但千万别给自己的支持团队看;特别是家人,更不能看。细节太多,差不多是电锯惊魂级别的。
Adharanand 的书,则是非常有重点。他详细讲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而且很明显,他是一边调查、一边训练、一边参赛、一边写作。这就导致结果非常立体,可以说是对超马领域的一个全面观察。这里面既有关于人类极限的拷问,也有商业的思考和批判,还有关于伤痛治疗的一些探索。这些探索,是随着他自己的超马经历,而逐渐展开的。他从一个普通的健康人,成长为超跑运动员,最后参加了 UTMB 以及 Self Tracendence 24 等比赛,都是在短短 2-3 年完成,令人叹为观止。我也是因为这本书,认识到了 Anatomy of motation,并且正在四处寻访专家,想看看这这个新兴领域,能否治好我的慢性腰损伤。
Adharanand 开始超跑,也是源自一次杂志的约稿。编辑说有一个 100 miles 的阶段性比赛 —— 一种分几天、分阶段完成的超马形式,“主要是一些 CEO 的集体消遣” —— 问他是否感兴趣,就这样上了船。他开始本着完赛的目的去参加了。
毕竟第一次,身体和装备都没有准备,第一天就搞得很疲惫。
结果到了第四天,他走过打卡处,志愿者告诉他目前排名 20,这一下就把他点燃了,他当即立了个 flag 要以 top 20 完成……
后来在 South Devon,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本来他是以完赛为目的,跑到自己快要放弃的时候,结果发现自己是第 8 名,于是马上立了个 flag 要以 top 10 完赛 —— 又有劲了。
超跑运动员的这种即兴,看似没有目标,但通常又会演化成一个接一个的目标。
我想起第一次割青蛙(横穿港岛 22km 的山路)的经验。一天前,我刚和朋友完成了 18km 的港岛西南探索,那已经是我有记录的最长行山距离。我在过去的一个月,把港岛中西区踏了个遍,熟悉各种路径;然而,却对东边知之甚少。于是那天早上,我到了最东边的哥连臣角炮台看日出,准备之后就探索一下东段的路径 —— 或许哪一天就可以连接起来。
从石澳道出来的一段,确实费了不少功夫。当时在马路上找不到入口,几乎准备放弃,想打车回家了。
但到了大潭峡登山口后,突然中西段的所有路径都涌上了脑海,瞬间拼成了一条完整的路径。
就在那时,我决定走完一次穿越港岛。
后来的故事,有的朋友已经知道。因为手机没电,GPS 轨迹停在了离终点 200m 的地方……
痛定思痛。为了穿完港岛,我开始注意注意守时和控制电量,也参加了一个小的跑山群组,在 9 月份连续 8 次完成一条叫做 PT 的路线:从金钟到港大,长度 8KM,400m 爬升。结果是,把平路的 10K 成绩,从 5:00 直接提高到了 4:30。
后来,终于,成功穿越港岛(成功手机打卡)。
当看到 3 hr 30 min 的成绩时,我又上头了 —— 马上立了个 flag 要 3hr 内完成…… 所以有了最近每周的 routine —— 周末早上看日出,然后东西穿越。目前已经推进到 3 hr 8 min ……
同行好友也分享了他的一次经历:一天之内完成 40K 的部分麦理浩径,而那之前他最多只完成过 20K+ 的路径 —— 在你达到原计划的终点前,其实你并不知道自己还可以 push 多远。
在 Born To Run 里面,记录了一个狠角色 —— Ann Tarson —— 从 90 年代至今,依然是 LT 100 的女性记录保持者……
Ann 是一个社区大学的普通教师。她开始超跑也是源于生活中的偶然。有一天她突然来劲,就跑去上班,结果经过一天的工作后,发现还有能量,又跑了回家,这一来一回已经有 18 miles…… 于是她就坚持这个 routine。直到周六,她想今天没事,可以多跑一点,于是就是逐渐加码,25 miles、30 miles、…… 于是逐渐进入了超跑领域。
Ann 真的是超级狠。当时,因为 Tarahumara 部落的人碾压了了 LT100 的跑者,引起发达国家超跑界以及跑鞋厂商一片哗然 —— 这帮人来自原始部落,穿着土制拖鞋,就碾压了所有运动员…… 美国人为了挽遵,请了一位女性,来叫板 Tarahumara 的运动员,就是 Ann Tarson —— 虽然最后输给了 Tarahumara 的运动员,但她以 18 hr 完成了 100 miles 的山地跑,这成绩至今未被任何女性打破…… 这场世纪之战,引来了诸多媒体报道,可见当时美国人对 Ann 所寄予的厚望。
相比于前面几位的传奇经历和巨大投入,Doug Schneider 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 读了大学,工作,结婚,读 MBA,离婚,继续工作,结婚,换工作,再换工作,40 岁从 IC 升到 director,50 岁当上 CEO,还把公司 IPO 了。
像这样正常的人,显然是没法在超跑领域有所建树的。退一步说,他跑马都跑得很纠结。在这几位作者中,他的书是最多次出现 “hit the wall” 的,十次我估计有八次,都是因为出发太快,没有控制配速,最后 DNF……
所以,我在看了 Doug 的书后,再看老村的书,居然有一种莫名的流畅感……
尽管如此, Doug 的自传真的很不错: Ten Marathons: Searching for the Soft Ground in a Hard World。与超跑无关,我推荐年轻人读。我是后悔读晚了。但谁知道呢?也许当下读到也是此生大幸。
Doug 开始跑马,也是源自一个完全无关的经历:作为社畜,他要爬梯,想和大老板套近乎,于是去陶瓷,结果大老板说 —— "The only time I have for you is while I am working out over lunche" ——
老板所谓的 “working out”,就是在午餐时间以大概 4:30 的配速,跑上 6-7km……
Doug 作为一个 junior IC,虽然吓尿了,还是紧跟步伐,偶尔有力气说一两句话,跟老板 pitch 一下自己的最新成就…… 一个不怎么运动的人,居然能在 4:30 的配速上,跟老板谈笑风生,这简直让 Doug 打开了新世界,于是就进了跑马的坑。
总而言之。我觉得即兴是所有人经历的共通点。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能跑步,或许是还没有遇到那个让你冲动的瞬间。
我想,从自非虚构的作品中,我们已经搜集了足够的例证。
至于虚构的作品,也同样在传达类似的信息。
经典影片 Forrest Gump 中,Gump 开始超跑的经历,也是充满了即兴。他开始只是因为再次失去 Jenny 的空虚,set out a run。
结果
...I thought maybe I'd just run across Greenbow County. And I figured since I run this far, maybe I'd just run across the great... (Forrest Gump 脚本)
就这样,“既然跑到这里了,不如再……”,“既然跑到这里了,不如再……”,…… 每次都迈向一个新的目标。他的超跑,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追随者。直到有一天,他停下来。粉丝屏气凝神,以为他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结果得到了简单的回复:
I'm pretty tired. I think I'll go home now.
我很喜欢这段。简单。
跑者的开始或许是即兴的,跑者的结束也是即兴的。
老村在唯一一次超跑后,突然失去了对跑步的兴趣,他发明了一个词,叫做 Runner's Blue。
在漫长的奔跑过程中,终于发现这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
我想,这一天离我还很久远。我的配速、距离,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因为对自己身体的好奇,我还会继续上瘾。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 Gump 电影,将超跑浪漫化,过于轻描淡写;那么两千年前的 庄子 ,给我们带来的则是更上一层的生命体验 —— 逍遥。
故事是从一条鱼开始的,它的名字叫做鲲。
有一天,鲲突然不想做鱼了,就变成了鸟,还给自己起了个新的艺名,叫做鹏……
然后它飞,飞得惊天动地:“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接着重点来了,“去以六月息者也” —— 这从来没飞过的,一飞就是六个月?
是不是和前面几位超跑者的经历很像?
《逍遥游》是这样形容鹏的起飞的:
怒而飞
小时候没读懂,但现在来读,真的是太厉害了。短短三个字,完全没有任何杂质,说出了鲲的心境。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开始超跑,是因为还没有到 “怒” (兴奋)的那一刻。
鲲对过去倦了,便勇敢丢掉了自己作为鱼的积累,得以进化成了鹏。鹏一兴奋,就飞起来了,一飞六个月。
这就是逍遥的本质 —— 用一系列即兴的活动,来诠释生命的自由。
如果我们继续往下读,会更惊叹庄子对人的洞察。
过去我无法理解有人为什么要跑 100K。我觉得跑 5K 就够了,何必呢。自己是出于锻炼身体的目的,跑到累了,就停下来,走就是了。干嘛非要用跑的来完成 100K 呢?
这简直和《逍遥游》里面的蜩与学鸠 一模一样。它们听说鹏一飞六个月,费力跑到南冥去,就开始嘲笑: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以前没读透的故事,现看来,是太精彩了。
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有别,便无法相互理解。
超跑,或许是一种特殊的修行,能够让人类突破 “蜩与学鸠” 的世界观。我们纵然无法像鹏那样,兴奋得飞起来。但一兴奋,总能跑起来。
博闻
|
明察
|
躬行
心法
|
手艺
|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