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即兴[1]它在我们成长的大多数 context 中,都未必是一个好词。

即兴的对立面,则是计划。

乍看起来,有计划是一件好事;但计划太多,则成了一种束缚。

今年要存多少钱?今年要看多少书?今年要找到另一半?什么时候读 MBA?什么时候买房?刷学分还是练技术?要不要考研?要不要转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这样的问题困扰。

显然,现代人已经成为了计划的奴隶 —— 微观上,每天被 Reminders 和 Calendar 驱动,在时间碎片中赶场;宏观上,参考着羊群做精密的计划,不想走错哪怕一步。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有计划的人,从小就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不断的正反馈,让我越来越有计划。直到某天,过度计划造成了沉重的代价,让我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件事。

计划,就意味着对未来的关注。过分关注未来,则容易导致焦虑。

它的反面,则是当下: NOW。

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未来,则会失去当下的感受。而当下,无论快乐或者悲伤,反而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我们成长的养分。

正如长跑一样。

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身在此处。

而你一个小时后将会在哪里,也不重要,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真正重要的,是当下迈出的每一步 —— 哪怕你已经成功踏出十万步,但只要有一步失足,就可能瞬间停下来,然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超过 —— 只要从一个当下过渡到另一个当下,把它们平滑地串连起来,最后就会顺利达到终点。

最近关注到一名超跑运动员 ZACH MILLER[2] 。他拿过好几多比赛的冠军,就不赘述了。Zach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冲向终点的镜头。

比如,2016 年和 Hawks 决战 50mile 的比赛[3]。这两人 head to head,跑了很长的距离。直到最后的几英里,Zach 才开始加速,拉开了大概 50s 的距离,并且逐渐扩大。

MILLER VS. HAWKS | TNF Endurance Challenge 50 Miler 2016

接近终点的时候,Zach 已经领先 Hawks 两分钟左右。在背后完全看不到人的情况下,他喘着粗气,冲向终点[4],然后一头倒在地上。

ALL IN | ZACH MILLER at THE NORTH FACE EC San Francisco 2016

其实,超跑这种运动,通常会持续好几小时(甚至几天)。既然已经过了这么久,何必急这几秒钟呢?所以正常人都会以慢跑(jogging)通过终点。不少人也会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跑最后一段距离,以达成一种仪式感。

Zach 不同,他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平行宇宙,只有自己在和时间本身赛跑……

我很好奇 Zach 是怎么练出来的。在 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 A Journey to the Edge of Human Endurance 这本书中,Adharanand 做了详尽的采访。其中一个令我震惊的细节是,

He doesn't use Strava or wear a fancy GPS, but runs with a five-dollar Casio watch he bought in a market in Portugal. Before that he used to run using the clock on the wall at Barr Camp.

Zach 曾经只利用墙上的挂钟来计时。他不会关注自己跑了多远,也不会关注目前的配速是多少。他高兴的时候就出去跑“一会”(几十公里)。如果回家看到墙上的时间还早,就出去继续跑……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Zach 成为了顶级高手。

这一段让我茅塞顿开。

有一阵子,我急于提升自己的速度,戴着智能手表,一直忍不住去看。而通常在 running 模式下,它会显示两个值,一个是 rolling speed,一个是 cumulative speed。我就会不断在脑袋中计算:这阵跑慢了,下一段要追回来;这阵跑快了,下一段要控制一下速度,保持体力……

智能手表,无时不刻引诱着我们脱离当下 —— 当你在看目前的平均速度时,就是在看过去;当你在看距离,并计算剩下的里程时,就是在看未来。

顶级高手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只有当下。

Zach 不仅在训练中,只专注当下。他还把这种精神,延续到了正式的比赛中。

很多超跑选手,都会做出详细计划,使用什么配速,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进食 —— 在长达 100 英里的里程中,每一个小的细节都关乎成败,甚至生命安全。

Zach 完全没有计划。他的每场比赛都是“all in”。不管同场竞技的人是强是弱,他会直接跑到自己的极限。甚至,哪怕是无法完赛,也不足为惜 —— 他曾和 Killian、Walmsley 等人一起参加 UTMB,三人一上来就和大部队拉开了距离。Zach 一直领先跑到 80 mile,因为肌肉疼痛,只能退赛。

在超跑世界中,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世界观。

UTMB 作为顶级赛事,需要选手先参加若干超跑比赛,并获得完成后,有资格抽签。可想而知,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投入了多少时间去训练和准备。正常人都会做周密的计划,不希望拿一个 DNF (do not finish)。一般来说,首次比赛会图一个完成,然后在随后的比赛中,逐渐提升自己的速度。

对 Zach 来说,比赛本身不重要,他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哪怕这最高水平只能坚持一部分,对自己也足够了。

想起年初搜集 🔗2021 书单[5] 的时候,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在精神导师 Tolle 的 The Power of Now (当下的力量)中,也阐释了类似的观念。

E. Tolle, 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Vancouver, B.C., Canada : Novato, Calif: New World Library, 2004.

不要纠结于过去:你的速度、距离、时间,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时光机器,让你去篡改历史。每一次对于过去的不甘心,只是在消耗自我。每一次对于过去沾沾自喜,只会让下一次打脸更加沉重。

不要在意未来:剩下的旅程还有多少?是否能完成?比赛之后要做什么家务?明天回去上班后,第一时间要处理什么邮件?—— 所有事情,都不会立即产生影响。当未来最终到来时,原来的计划已经不再奏效。而大多数令人焦虑的问题,其实都不用去主动解决;时间一到,它自然就消失了。

超跑和铁三运动员,Ned Phillips,也在 TED[6] 上分享过他利用当下的力量,完成几场比赛的经历。

How endurance athletes are using the power of the now | Ned Phillips | TEDxUWCSEA

他的第一次超跑经历,应该香港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同事 Justin,某天突然在办公室问,谁想一起跑一个 100K 的比赛?Ned 的第一反应是,"that sounds fun, but..",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后来他们以 18 hours,完成了这第一次超跑。

关于第一次超跑,Ned 认为学到了很多 physical 的东西。比如如何吃、如何喝,需要什么装备……

关于 mind,是从环新加坡的 125K 超跑开始的。尽管 100K 和 125K 只相差了 25K,但最后的 25K,却是用“意念”完成的。他在中途跑到想要放弃,但后来把自己封锁在当下,忘记了时间和距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在 Fullerton 酒店了,家人和朋友一起庆祝。

他把同样的方法,使用在了夏威夷的铁三比赛中(铁三界的UTMB)。最后还有 20K 时,他前面有数百人,但他只专注每一步的完成。当还有 15K 的时候,他已经排到第 22 名。接着,他不断超越那些感觉本来比自己快的人。最后的 400m,他超过了自己的一个朋友。最终,他以 11 名完成。神奇的是,最后的 20 K,他跑得比比最开始的 20K 还快 —— 而这是在持续十小时的比赛之后。

Ned 分享了一个训练专注的方法:从 1 数到 10,不想任何事情。这说来容易,但实现起来很难。他的个人记录是,可以从 1 数到 2000 —— 这期间不要去想比赛,不要去想时间,不要去想明天要开的会,不要去想那些从后面超过自己的人,不要去想自己刚刚超过的人……

这套方法,堪称 “动态冥想”。

就在刚刚结束的 2021 版 HK4TUC 中,我们见证了心智流 v.s. 技术流 两种跑法。

HK4TUC —— 连续完成香港 4 大行山径,即麦理浩径、卫奕信径、港岛径、凤凰径,总长 298K,爬升 14K……

这个比赛最初是 4天4径 的模式。后来升级到 3天4径,如果在 72 小时完成,只能算 “survivor”,如果在 60 小时完成,可以叫做 “finisher”。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社区也把这个比赛叫做 “breaking 60” —— 截止 2021 的比赛前,仅有 16 位官方记录的 finisher……

2020 版比赛结果。图源:HK4TUC FB 专页

2021 版的 HK4TUC,只邀请了过往的 finisher 和 survivor 来参赛。本次最大的看点,则是 “breaking 50” 的可能 —— 在 50 小时内完成 4 径连跑。

最后,来自香港的 Jacky Leung,打破了自己 2020 年 58 小时的记录 —— 以 49 hr 21 min 完赛。

SCMP 的报道[7] 中,展示了许多关于这次比赛的细节。

当问到是否有准备 “break 50” 的时候,Jacky 表示并没有:

“No, never, never thought of breaking 50. Maybe my target was under 55 hours and I’d be happy. But last night,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Lantau Trail, the time was 39 hours,” he said, giving him about 11 hours to break 50, a tough but not impossible task.

-- Mark Agnew, SCMP

他一开始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比赛。直到他来到凤凰径的起点,发现离 break-50 还有 11 个小时,才有了这一个目标。而这最后的 11 个小时,是完全在黑夜中完成的…… 经过两天两夜的奔跑,他最终打破了纪录。

而在赛前,另一位备受期待的选手是 Salomon Wettstein。他为了能 break-50,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

He had a very specific training programme, and had planned every inch of the 298km event.

-- Mark Agnew, SCMP

他说,如果不能打破 50,可能会考虑直接退赛。他对记者说:当人们看到他在山径上挣扎的时候,以为只要一些鼓励就好;然而,他真正需要的,是别人理解他为此付出的努力,他如何训练速度,如何控制营养,甚至,如果能给一些实际建议就更好了 ——

这一段宛如当头一棒。作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太能理解这种状态了。

然而,他跑到卫奕信径的时候,因为四头肌发炎,比预期晚了 1.5 hr —— 看起来 break 50 已经没有希望了。他想要放弃。然后妻子和朋友都发来鼓励。最终,他以 51 hr 53 min 完成了比赛 —— 其实,这已经是史诗级的成就 —— 不仅打破了 2020 的纪录,也是有史以来的第 2 速度。

如果算上 Salomon 刚到卫奕信径时,已经落后的 1.5hr,其实他整个后半场,几乎全都是 “on track”。而这是在已经受伤的情况下,维持原来计划的配速

他是如何做到的?

“When I knew breaking 50 was not going to happen, time became irrelevant”

当他不再考虑完赛时间的后,后半场跑得比前半场更加流畅。

我无意用几个零散的例证,来说明计划的无用。其实,无论是超跑,还是人生,毫无计划都是危险的。

就像《孙子兵法》说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本质上是一个概率问题。胜还是不胜,或许是要靠天意。但算还是不算,就是人为了 —— 孙子说了,老天还是更偏爱好算的人。

或许我们真正要注意的是,不要过渡计划。有很多细节,随着事情的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填上。给计划一些留白,也就是给希望一点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别让事前的计划,演变成当下的负担。

有什么事是完全不可以改变的呢?

如果都不能享受当下的每一步,那 100K 的终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 Ned 在 TED 演讲结尾所说:

If you are not living IN THE NOW, you are not really living

REFERENCE

[1] 上次说到即兴: https://mp.weixin.qq.com/s/wdgrDquTs0jGGntynRhaVw

[2] ZACH MILLER: https://www.thenorthface.com/about-us/athletes/zach-miller.html

[3] 比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CR03UDggA

[4] 冲向终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0wsxmurDMU

[5] 2021 书单: https://mp.weixin.qq.com/s/VnpnTYCXKFRcz03fI1PVwQ

[6] T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tc4K5Zujqw

[7] SCMP 的报道: https://www.scmp.com/sport/outdoor/trail-running/article/3121687/hong-kong-298km-four-trails-jacky-leung-breaks-50

博闻 | 明察 | 躬行
心法 | 手艺 |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