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 nianjue.org

Finn 的“纪录片”书 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里面有一个关于牙刷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他第一次超跑,在 Oman 进行的一场 100 miles 马拉松,全程在沙漠中进行,分几天完成 [1]。由于有路跑的经验,他深知配速的含义:

抛开配速讲距离都是耍流氓

所以,他和很多未接触超跑的人一样,认为只要跑得够慢,甚至走,总能完成一个很长的距离。这样的成就,与马拉松 sub 3 相比,并无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 可能就是用来发发朋友圈而已。

有了这样的心态,作为菜鸟的他,在准备工作上不以为然,结果跑到途中就虚脱了。然而,同行的其他选手,却将自己的装备精简到极致,甚至会折断牙刷,只为减轻最后一点重量

其实,一根牙刷的重量,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轻到不可察觉。所以 Finn 感觉这是一个可笑的细节。我当时也认为好笑。

直到自己经历过几次远距离的山地跑,也观察过其他人在不同负重下的表现后,再回想起来,发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 —— 距离,会把这 20g 的负重给放大。

Finn 当时是菜鸟。我是菜鸟。所以我们都不懂,不懂才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 老子

真正懂的人,就是老子说的上士,听了道之后不会瞎BB,他就直接去做了。中等层次的人,好像听懂了,又没有真的听懂;做的话可能也是学了个表象,不够彻底。最差劲的,就是下等层次的人,听了只会当成笑话 ……

我回忆起年初两次割青蛙[2]的经验,也反映出了重量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一次是我刚隔离出来的时候,那会还对拍摄 vlog 有点兴趣,一边跑一边搜集 footage,没有特别想要速度,结果跑了个自己的 FKT 出来,大约 3 hr 12 min(后来提升到 2 hr 46 min)。即使是按照这个速度,跑完后感觉异常轻松。后来一次带两位友人同行,总完成时间是 4 hr 30 min 左右。我却在太平山顶后,感觉特别艰难。彼时年长的朋友已经退出,年轻的朋友在前面跑得飞快(bounce),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跟着,对自己的身体疑惑不解。

后来我意识到了关键差异。第一次我虽然有带自拍杆,但全身短袖短裤,带跑步背包,并且气温较低。第二次,我则是穿了 NIKE 的全套卫衣,长裤长袖,并且是棉质,锁水能力很强,恰逢这天气温较高,出了很多汗,这些重量都吸在了衣服上,在后半程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从那以后,我就格外关注装备的重量。如果是不熟悉的路段,一定要不断精简,把空间留给必要的水和食物。如果是熟悉的路段,想要去拿 PB 的,则会把食物降低到 80% 的水平,根据天气把水降低到临界点。如果是 20K 级别的赛道,头一天的饮食以精粮或蛋白质为主,可以将体重降低 0.5kg 左右;当然,如果是 50K 级别的赛道,就只能多加以糖、 脂肪、 纤维,用消化系统的负重,去换背包的负重。

关于轻这个主题,老子说过“善行,无辙迹”。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就是, The best traveller leaves no traces。然后进一步演化成 The best runner leaves no track —— 这句话在超跑界很受用,我看到不少书都有引用。

如果一个人很善于奔跑,他将不会在地上留下痕迹。

这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就是跑姿的优化。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说明跑者自身的轻。而这个轻,又分为两部分。

体外的那部分,是关于装备和饮食的学问。只要有心,可以马上优化。

体内的那部分,则需要长期打磨,无法一蹴而就 ——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体重[3],而其中以体脂率为最关键指标。

🔗30 那年[4],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差的时候体脂率大概是 28%。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目前的体脂率已经降到 11%

体脂率下降后,跑步的性能提升是很明显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负重 10kg 练习,突然有一天丢掉了负重[5],会不会有种要飞起的感觉?

我跑步提速最明显的时间,就是去年暑期减重的时候。先前从 6:00 配速,进 5:30 配速,用了大概半年,主要是打身体的基础。但从 5:30 配速,到 4:30 配速(10K),只用了两个月出头。这中间就是减重这么简单。脂肪少了,而肌肉又没变,自然就跑得快了。

减重和提速成功之后,我就不遗余力地鼓励身边的人,去重拾生活的控制感。

为了找回控制感,我们需要先学会放下一些东西。

我们的身体很聪明,它会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堆积脂肪,以备不时之需。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这样的“不时”了,并无必要带着一堆无用的脂肪,每天四处活动。

放下脂肪后,可以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而在生活中,如果想走得更远,则需要放下一些牵绊。

所以,我不再以添置新的东西为乐。但如果某一天,我能永远丢弃一样东西,那便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 甚至包括🔗删掉手机里无用的 App[6]

当身体和心灵都极度轻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跑步如呼吸一样自然。

我们的身体不再和环境对抗,而是融为一体 —— 就像水一样,无章、无形,以应万变。

Bruce Lee Be As Water My Friend[7] @Terry Lee McBride

功夫大师李小龙,鼓励人们如水一般地存在。这第一步,便是将思想清空 —— 管他时间、距离、心率、配速、…… 管他明天还有什么 deadline,管他跑多久才能看到训练效果…… 直接跑起来。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 Bruce Lee

就像 Tarahumara 人一样,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生产的装备,没有任何数据驱动的训练课表。但在主场的第一场山地超马比赛中,来自 Tarahumara 部落的 Arnulfo,穿着土制胶底拖鞋,击败了 Scott Juerek —— 当时的 Scott 已经蝉联 Western States 100 的 7 连冠。

作为“奔跑的民族”,他们的跑姿天然而优雅:

Easy, light, smooth

-- <Born To Run>, McDougall, Christopher

Tarahumara 的族人,没有任何额外的欲望,他们并不知道配速和距离的科学关系,他们也没有拿奖的目标。They just run, for life, for fun。

给这种心境打下坚实基础的,是他们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还保持了手工艺。不仅能制作生活的必须用品,还可以做乐器,甚至把树干削成一个“足球”,供小孩玩耍。他们只种植少数几种农作物,以碳水和高纤维的饮食为主;牛通常只用来耕地,很少用于食物。

Tarahumara 人是非常幸运的,从一出生,就采纳了祖辈们摸索出来的跑者最佳实践。

其他坠入尘世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只能通过刻意地修行,去达致身体和心灵的极简状态。

比如在日本的 Hiei 山上,有一群“马拉松和尚[8]” —— 在 1000 天之内跑 1000 场马拉松(kaihogyo;回峰行)。截止 2015 年的过去 130 年,仅有 46 人完成这项挑战。完成的人,会被认为是活佛。

根据 Finn 的采访,寺庙的住持是这样描述这项挑战的:

The idea behind the constant movement is to exhaust the mind, the body, everything, until nothing is left. “When you are nothing, then something, pop, comes up to fill the space.”

当你的身体和心灵都被掏空的时候,当你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会有什么东西突然跳出来,填补那片真空。

我们知道,大多数和尚是吃素的,通过约束饮食,来简化身体与自然的关系。而 Marathon monks,通过超跑这种方式,掏空身体和心灵,以达到对生命的顿悟,则更加极限。

这让我不得不想到庄子的“死灰” —— 一种经过炙热燃烧,所剩下的灰烬。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 <庄子 . 齐物论>

南郭子綦是一位修行的高人,而颜成子游是一个晚辈。这段的视觉效果,来自颜成子游的观察:很久不见老师后,竟然像换了个人似的,今天这个坐在茶几边的人,还是当年那个坐在茶几边的人吗?

他看到了什么?—— 南郭子綦的身体,就像一棵枯死的树木,没有任何多余的水分;而他的内心,就如燃烧过的灰烬一样,没有一丝浮动。

其实,这正是发生在每位跑者身上的事情。

当体脂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甚至从面部,都能看出来变化。因为脂肪减少,可能会多一些皱纹;因为肌肉变得紧致,颧骨也会更高。乍一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瘦了、黑了、老了,甚至会误以为营养不良。

开始频繁跑步后,我就不断收到“太瘦了”的善意提醒。

然而,只有我自己,或者那些同样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这样的生命状态,是更加令人满意的。

就像庄子的槁木。它有朝气蓬勃的时候,曾经旺盛生长过。现在冬天来了,为了渡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它将所有的水分都蒸发掉,让细胞进行休眠。等到来年春天,重新吸收水分,野蛮生长,或许又是栋梁之材?

就在收到我最新照片的时候,母亲说:不好看,这像你四十岁的样子。

四十岁是什么样子呢?不惑的样子吗?—— 我知道,槁木很难解释。

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为什么二十岁的时候,特别容易发怒。无论社会上还是生活中,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值得大动干戈?

如今,可以说心如死灰了。

它不再燃烧,但还保有一些余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 炽烈燃烧的时候,常常会灼伤他人,也会灼伤自己。

我们常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去形容一个人很丧、很衰。但也许我们误读了庄子 —— 槁木和死灰,才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槁木和死灰,是历经修行的结果?

对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颜成子游不敢相信,向老师询问原因。南郭子綦用三个字,解释了其中的奥义:

吾丧我

“我失去了自我”。

这个“丧”的核心,在于一种主动性。这和有的年轻人“失去方向”、 “迷失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修行并不是沉沦,而是主动地对生命进行锻炼。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阅历的问题。

哲学家说,人不可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必然不会一样。区别在于,是被动地等待环境的改造,还是主动地改造自我?这个改造的过程,就是经由不断地失去、不断地获得来完成。

如果不先放下,怎么拿得起来呢?

呼吸置换了空气,汗液带走了水分,肌肉燃烧了脂肪,然后食物被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 ——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每个人都如同一艘忒休斯之船。超跑可能只是给它加了台马达。

总有一天,我们能自信地宣称,今日的我,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我。亲爱的朋友们,请重新认识我。这时,船便靠岸。

千里之行,始于放下。

村上村树提到 [9],很多跑者都有一个 mantra,用来帮助他熬过马拉松的赛程。看到人们发明的各种咒语,感觉非常有趣。不过,我觉得 mantra 的正宗翻译可能是“口头禅”,而《心经》的第一句,就特别适合超跑:

般若,波罗蜜多

放下,到达彼岸。

CREDIT

题图来源:https://nianjue.org/article/56/561966.html

庄子新解部分,重点参考自 蔣勳老师演讲:《莊子,你好:齊物論》[10]

REF

[1] Finn, Adharanand. 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 A Journey to the Edge of Human Endurance. Guardian Faber Publishing, 2019.

[2] 割青蛙: https://fastestknowntime.com/route/cross-frog-hong-kong

[3] 体重: https://mp.weixin.qq.com/s/O8jmx2JFT_wvdDjGhot14A

[4] 30 那年: https://mp.weixin.qq.com/s/jbdLhNcccFpbVTTcVCKH5w

[5] 每天负重 10kg 练习,突然有一天丢掉了负重: https://mp.weixin.qq.com/s/3Pmf0zMXRJJi_RkVjWc3ag

[6] 删掉手机里无用的 App: https://mp.weixin.qq.com/s/U3POXJQiULU3z4BaOQSwRw

[7] Bruce Lee Be As Water My Frie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MwBwFj5nQ

[8] 马拉松和尚: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5/mar/31/japanese-monks-mount-hiei-1000-marathons-1000-days

[9] Murakami, Haruki.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Translated by Philip Gabriel. Vintage, 2008.

[10] 蔣勳老师演讲:《莊子,你好:齊物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6fG_DDIoWs&t=2616s

[11] Bruce Lee Philosoph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QWYHHqvIw

[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RQBl8cap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RQBl8cap4

[13]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zKSkBOoNKcDumGzrhrtGSD7pyx9XPSnX2TybP7MdSg/edit#heading=h.j8s6gadrpwza: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zKSkBOoNKcDumGzrhrtGSD7pyx9XPSnX2TybP7MdSg/edit#heading=h.j8s6gadrpwza

博闻 | 明察 | 躬行
心法 | 手艺 |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