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 🔗ClubHouse[1] 上,我告诉朋友们,这是最后一次 “系统地” 出现,希望大家能把房间 carry 下去,以后有机会可能 stop by。

这是我在 ClubHouse 上的连续第 25 天,也是连续 10K+ 的 第 30 天 —— 中间有几天是早晨做室内运动,但白天也会跑到 10K;有两天特别疲劳,就想办法走到 10K。对于目前的坚持,我是很满意的,也再次看到了体能突破的可能性。

是时候迈向下一个阶段了!

运动中的恢复

其实最初我是身体受到创伤,想方设法找点乐子……

一切都是因为前段时间🔗回老家[2],来回经历了两次隔离。期间无法进行长距离有氧运动,筋骨不是很活络。而在路上的这段时间,作息不规律,无法保证基本的运动量。结果是,从香港这边一放出来,就过度运动,造成了一次下背部扭伤,和一次腹膈肌拉伤。

对于下背部扭伤,我已经有了多次经验…… 所以这次处理得非常及时。还在萌芽期间的时候,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量,并且立马找  Phyiso,不到两天就恢复了。

倒是腹膈肌拉伤,我第一次遇到,开始不是很重视,继续日常工作和运动,把病情加重了。后来发现,我的 Physio 也是第一次遇到,经过一周的静养加物理治疗,能够压制症状,但一开始运动,就会复发。我跟他试了不同的方法,连手臂上都扎过针,但病情就是反复。

我突发奇想,可能静养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就开始走动。只要感觉疼痛没有加剧,就开始提速,或者加长距离。如果疼痛加剧,试试姿势,如果还不能改善,就要降低运动量。

后来在 CH 上,遇到 Jing,他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跑过 HK100,而且目前是 barefoot 训练,用 Vibram 五指鞋参赛。在介绍自己处理运动伤痛的经验时,他的观点是:

运动中的损伤需要在运动中恢复。静养只是暂时屏蔽了问题。只有在运动中,你能感受到身体各个部分配合的瑕疵,并且进行调整。

就这样,我开始 ramp up。刚开始的时候,配速都是 6 min+ 的,有时候还带点走,自己感觉非常无聊。这个配速区间,就意味着我可以一边说话,一边跑步……

正好那会 🔗ClubHouse[3] 火了,Beryl 就建议说, 不如开个房间,大家一边晨运一边聊天。于是就有了 晨运茶会

CH 的乐趣

茶会的规模变化很大,小则 2-3 人,大则 20+ 人。甚至有一次,和 Geekplux 去🔗割青蛙[4],从早上 7 点聊到中午 12 点过,简直就是流水席 —— 认识的、不认识的,来来去去好几波,话题也非常发散,还和很多年没见的老朋友叙上了旧。

我觉得这是 ClubHouse 正确的打开方式:简单一些,🔗即兴[5]一些。

有的同学比较 FOMO,老是想在 CH 上学点什么,这就本末倒置了。就像一位老师说的,

现在的学生在学校不学习,出了学校拿着什么以为在学习。

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大多数时候都是 Pseudo Learning。这不是说碎片时间无法用,也不是说一个人完全不能 multi tasking。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摄取这些 ad hoc 的信息,不记录、不提炼、不总结、不回顾,最终的效果就跟吃火锅一样:

吃火锅:立即满足了嘴上的欲望,隔天全都拉出来

CH 的产品设置,鼓励及时的信息流动,但是完全没有沉淀的功能。很多人是在 CH 上聊得好了,然后互加一个 Twitter 或者微信。至于聊天的内容,真的是左耳进、右耳出。

于是我有了一个 idea:开个 Google Doc,把每天在 CH 上聊的内容做了一下简单的记录。就是下面这样。

我在 ClubHouse 上聊什么[6]。https://hupili.net/ch/

因为 CH 里面是不能插入链接的,只有纯文本的介绍,所以没有用 gDoc 的原始链接进行分享。我在自己的网站下面开了个短链接,重定向到这个文档。

CH 笔记

这里面的内容,也不完全是我聊的,有的是其他朋友说的。当然,也有许多内容,因为在路上没法听清,或者后来忘记了,没有做好记录。

感兴趣原始文档的同学,可以扫码查看:

https://hupili.net/ch/

下面将时间序的笔记,按照话题归类一下。

运动

聊了跑步和攀岩。

攀岩分为攀岩和抱石 —— 一种是室外有辅助装备的;一种是市内没有保护的,但高度比较低。以前老是用攀岩来指代两者,就像把 Mac 和 PC 都叫做 PC 一样。

选跑鞋的时候要大半码,选攀岩鞋的时候要小半码。

攀岩必须徒手(不带手套),否则会失去感觉,抓不稳。使用 chalk 防滑。“徒脚” -- 比较少见。(因为跑步有 barefoot 这个流派,所以我同理问了下攀岩可以不可以 barefoot)

让路的习惯。跑山的时候,如果前面是同为跑山的人,他们隔很远听到脚步声就会让路。相反,如果是普通路人,则不予理会,很多时候几乎要撞上去了才有反应,逼到你一个急停。抱石的时候也是,老手会观察路线,提前让开。新手傻乎乎跟在后面,当你在顶上想下来的时候,下面有个人顶着,就很着急。

有两个别人问到,但我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跑步胸是否变小?来 M 后能不能跑步? —— 我觉得减脂导致胸小是必然的,脂肪燃烧是全身性的,乳房又以脂肪为主,所以必小。除非是乳腺型的。不过问题是要那么大干嘛。至于第二个问题,感觉是可以的,比如苹果这个视频“M到照跑拗柴頂硬上[7]”,标题就直接了当。上次有朋友说游泳也是可以的,哪个冠军就是在 M 时拿到的。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技术细节,不太清楚,大家自己做下 research 吧。

跑步技术

推荐🔗天生跑者[8]这本书 [9],讲了很多人类适合跑步的原理:脚踝处的跟腱;呼吸系统;项韧带;排汗系统;……

跑姿:目前的共识是前脚掌更好。其实我这个月,也是在为更改跑姿而努力。前期是非常吃力的,比更改前还要慢。加上一月底受伤,整个人都不好了。结果过了一个月,通过前脚跑法也能把 10K 跑进 4:30/k 左右。感觉付出终于有回报。

步频率:目前的共识是 180 SPM 左右是能够释放筋膜弹性的频率。我尝试两次都失败,步频还是在 158 SPM 左右。对此我是有一些怀疑的,可能由于我的下肢比较重,这个算法得改一下,但还没找到相关文献。

Tempo:运动员可以坚持 1 小时的最大速度。通常也是对应燃脂心率的区间。

Endurance:可以坚持 10+ 小时的速度。

这段 CH+跑步经历,是我恢复及提速的过程。最开始是 6min 配速,可以全程聊天。后来到 Tempo,就只能间歇性聊天了。有的时候想提速,几乎无法聊天。

关于跑姿的一个派系是 Pose Running,中文“姿势跑法” [10]。基本上就是把跑步的过程抽象成 Pose, Fall, Pull 三个阶段。这里面有一些比方不符合物理规律,比如他说“用重力驱动向前,所以要跑得更快就像前倾更多”。但瑕不掩玉,这些错误的逻辑,最终推导出了一些正确的结论。可以采纳吸收。

跑步前是否要热身? Shane 的书 [11] 说,他观察了非洲运动员,大家其实没有拉伸(stretching)那一套。那叫做 static warmup;相反,他们做的是 dynamic warmup。说白了就是直接跑,但是跑慢点,不要追求速度和距离,有的就原地弹跳,让自己的全身机能打开。

这一个思路,在 Dean 的书 [12] 中也有展现。他高中参加了越野队(长距离、跑山径),然后对比隔壁的田径队(短距离、跑操场),发现一个区别:田径队的人,走到哪里都在拉伸,越野队的人从来不搞这些

所以,跑步最好的热身就是跑步本身

好像也有道理。如果有人问告诉我,想打🔗 leetcode 周赛[13],如何开始,我一定不会建议他用微积分和算法导论去热身…… 我的建议一定是:直接参加一场。

同时 Shane 也提到,除了 warmup ,也要 cool down。Stretching 不是必要的,但是 cool down 是必要的。我自己感觉,只要不过渡运动,肌肉不存储乳酸,stretching 的必要性确实较低。(但stretching 有其他的意义;未来再说)

跑步如何保护膝盖?按优先级,我认为是:减重、肌肉、姿态

如何开始 Barefoot?来自 Jing 的经验:一开始他觉得要先用五指鞋,然后再 barefoot,结果发现老是无法适应。后来直接 barefoot,练成后再用 vibram,就适应了,然后用五指鞋跑 100K。

读了这么多书,看到最重要的 Tips。

第一:

Start slow

第二:

Finish strong

Finish strong 的话,恢复更快。我过去喜欢每次跑到全力,看着数字提升,但是每次完成后,就要休息很久,无法持续运动。这次的 30 天拉练,我感觉和 finish strong 有很大关系。在 CH 的陪伴下,我忍受了 6 min 的配速,能够在 10+k 的距离上,做到 “finish strong”。然后再逐渐提速,直到 5min 的配速上,也可以 finish strong,成功保持了运动量。

前期跑太快,后面 struggle 完成,不利于跑者的心理建设,进而影响体能的恢复速率。反例就是 Doug [14] ,在他的 Ten Marathons 书里,十次有八次都是后悔出发太快,最后完成得非常吃力 ……

Anatomy of motion -- 局部受伤后,大脑 over protect,会让一些肌肉失效,这就会导致平衡性的损失。对普通人来说,会在年纪大的时候表现为慢性痛症。对跑者来说,就是效能的损失,甚至是运动的隐患。所以在越年轻的时候,开始跑步是越好的,可以提前暴露这些问题。比如我知道我的右腰和左膝会痛,就是平衡问题,所以自己也有在注意调整。Anatomy of motion 这个流派,通过一些特定训练,去激活相关的肌肉。具体可以参考 Doctor in the House (for Gary)[15] 这条片子(已经定位好),他治好了一个健身教练 25 年的腰痛。Finn 的书 [16] 中,他也有提到类似的治疗方式,不仅减轻了负担,提高了配速,而且在旁人看来,他的跑姿更加优雅。

运动补充剂

Mobility -- 推荐的改善关节补品,主要是胶原蛋白。连续适用 30 天,有效。

Sports candy,主要是补充电解质。也有叫“盐糖” 等。对超过 2hr 的运动非常重要。当身体大量出汗的时候,有电解质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导致抽筋。

健身

Jeff Cavaliere,中文圈 “姐夫”。此人是专业的 Physio 加健身教练,所以对人体的结构非常熟悉。我看过一期讲腹部运动的,很专业。一般的腹部运动,比如举腿,可能会导致腰痛。Jeff 有一系列动作,可以把压力都集中在腹部上。

CH 有意思的是,各种人都有。平时 Youtube 不推荐给我的东西,房间其他人知道,就推给我了。比如,关于瘦腿,这事情和男生讨论就没什么营养,和女生讨论,就收到很多 pointer。我湿了下,还真有用。比如,关于大腿内测,可以试试 芭蕾内侧瘦腿 [17] 相扑深蹲[18]。据说游泳也行,特别是蛙泳 —— 但现在这个疫情,完全看不到游泳馆重开的希望。

7 minutes. Source: NYT

7 minutes[19] 是一套轻量的 HIIT。特别适合工作忙的人,可以在 7 分钟内把心率提高到燃脂区间。如果一组不够,就再做一组。 —— 推荐给要隔离的和正在隔离的朋友。

我说,我隔离的时候有尝试 囚徒健身 [20]。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但也许设计不科学,倒立我第一级都做不了。他厉害的是背景。就是一个在监狱关了 20 年的人写的。他一开始是个菜 B,被人欺负,后来就健身,没人敢招惹,再后来就出师了。

然后有朋友说 Netflix 有个剧,说在监狱里,有个人块头很大,经常被欺负。因为每个新人来了,都要找个厉害的打一顿,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所以这个块头大的就成了靶子。但他其实不太能打,最后只能做点东西,送出去求大家不要打…… 不过我🔗已经不用 Netflix 了[21],大家看过可以交流下。

饮食

Keto,ketogenic diet,生酮。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植物)饮食,无糖、少淀粉、高纤维。我最近看了 Dean [22] 的书,他应该是属于这个类型的。在 Scott 的书中 [23],大概也反应了类似的 pattern,不过 Scott 更进一步,他是素食。

我感觉精要是 Slow carb —— 慢慢分解和吸收,并提供能量。如果吸收太快的话,血糖升高,会导致胰岛素升高,进而血糖过渡降低,这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所以很多人进食后 1 小时内能量慢慢,2 小时就开始犯困。可怕的是,很多人午餐就要磨蹭 1 小时多 —— 所以回去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困了。

Dean 的书我非常推荐。如果想入超跑,值得看看 Western State 100 这部分,里面有很多惊悚的情节。超跑(ultra running)是一种找虐的活动。另外就是这本书的 appendix ,里面介绍了饮食科学,非常系统,可以作为一个 diet primer。

IF,intermittent fasting,或者 “fasting”,间接断食。核心思想是把进食的时间控制在 8hr 之内。进食区间想怎么吃都行,进食区间外一定不吃。那这里要跳过哪一餐就是个问题。一般人觉得跳晚餐比较好,但时间证明跳早餐会让头脑清醒

小时候,老家有一个教派,他们的习惯就是不吃早餐。不知道是不是和 IF 是同样的原理。如果只在 12pm-8pm 区间吃饭,就符合 IF 的条件,应该是很利于减脂的,所以人可能看起来健康一些。另外早上头脑清醒,便于在工作中出人头地。综合起来,如果这些教徒在社会上混得更好,也是可以解释的。

我隔离两周,练到吃白饭也可以,盐都可以不放。当时快速屯了一些东西,够吃一个星期。之后就靠白饭和蛋白粉,家里常备维生素C、维生素B的药片,所以就这几天完全刚得过去。吃得超级清淡后,心脏的负担降低了,睡觉的时候居然可以把平均心率拉到 40,连续三天…… —— 恢复日常饮食,睡眠平均心率在 45-48 之间。

“大家都锻炼肌肉,我锻炼脂肪。我花两天增重,再用两周减下来,上下 3kg 左右,已经第三个周期开始。如果这次成功,我就写一篇如何锻炼脂肪。” —— 这是之前写的,后来我已经改了目标,说 CH 1000 个 follower 的时候就写。但现在不用 CH 了,所以这文章是不会写了。

不过,我觉得脂肪组织是需要锻炼的。脂肪组织的功能,本来就是存储和释放能量。如果你老是想瘦,为了“保住成果”,不敢去增肥,那脂肪就会记住这个感觉 —— 就像一个穷了很久的人,哪天不小心捡到钱了,就舍不得花。我对脂肪组织的态度是,它得熟悉那种收放自如的感觉,知道自己是饿不死的,需要能量的时候就放,不用能量的时候就收,这样才乖。

行山

香港四大考牌路线:

一尖三咀過四灣26km 10hour

環湖出咀摸鬼手31km 11.5hour

三牙全走13.7km 8.5hour

杯靈雙渡10.5km 7.5 hour

我不服,四个路线都在新界,所以就提出🔗横穿港岛[24]也加一条,这样港岛不是也有个代表。当时有附加规则:

因为路况较好,一般人比较容易及格。所以在及格线上设置若干等级,以彰显各路大神的实力。3小时完成的,为强人级;2 小时 30 分的,为狂人级;2 小时的,为神人级;2 小时以内的不是人。

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东西叫割青蛙…… 后来发现很多人走过了。不过各个版本之间相差确实很大。我研究了很多遍,提出了一个端到端(end to end)、高度可跑(runnable) 的方案。提交了一条 FKT route (cross frog)[25]。目前网站上是我一月底的记录 3 hr 12 min,上周我达成了 2 hr 46 min,但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就先不提交了。

推荐资源:🔗香港行山资源 22 个[26]

也是在 CH 的陪伴下,我第一次完成港岛径全程,总共距离 44KM、累积爬升 1300m,耗时 7 hr 12 min。详情见:🔗覆盘港岛径[27]

有位朋友说,过去从来没行山,一上来就行了 50K,用了 5 个小时(后来修订为 25K)。我当时惊到下巴掉在地上。然后就想起了 Mira Rai[28] ,她也是在没有练习的情况下,夜游山路,看到一群已经准备很久的人在比赛,就加入了,然后拿了第一……

总之 超跑这个领域,🔗即兴非常关键[29]

如果有什么事,不能让你兴奋到马上去做,那说明它也没太大吸引力,就没必要去做什么计划了。一步一步来的事情,等走到那一步的时候,天气都变了。

12 Peaks[30] -- 今天刚刚开始的一个超跑比赛,香港已经有很多跑者参加了。我们团队是一起完成 56K,目标是过关门 17 hours。3.7 周日团队完赛后,我再分别跑 16 和 56 刷时间。目前坚持每日 10K 备赛。

当然,山也不是都拿来跑的。也可以考虑徒步和远足。重装会行得比较慢,但有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

有为朋友先前做了 Gap month。先走川藏线,然后去了尼泊尔。

我想起最近打的徒步 bucket list,等疫情结束了:

箭扣长城

乌孙古道

洛克线

贡嘎线

武功山

太白山

南太行

墨脱

亚丁

雨崩

洛克线

超跑的 bucket list:

UTMB - Ultra-Trail du Mont-Blanc

LT100 - Leadville Trail 100

TDG - TOR DES GEANTS

SWISSPEAKS TRAIL 360K

HURT

Self Transcendence 24 Hour

HK4TUC

铁三的 bucket list:

ESCAPE FROM ALCATRAZ

Kona Triathlon

除了 4 大牌之外,据说 60、70 年代,香港就有很多人行山,有一些传统路径:

过往交通不便,要去到这些地方是比较难,所以对体力和技能,以及规划,都有不少的要求。现在交通很方便,大多数地方只需要完成一些爬升即可,所以牌照这事,也不稀奇了。

工作

不知道怎么说到 996,以及阿里了。

福报厂有位同学说,每天 6 点过就起床了,早到公司,完了晚上还是干到半夜。他也不觉得困。因为自己的工作有研究形式,不是单纯堆砌代码。

有研究:咨询公司的熬夜,和码农的 996 相比,对人的消耗没有那么大。创新、好奇、接触不同行业,这些元素都会刺激更好地恢复。

据说,大佬的每天睡 4小时和打工仔的 996,不是同种体验。所以各种 C suite,可以每天 4 小时,和你连 996 都没法坚持,两件事情并不冲突,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我总结来说,这就是被梦想叫醒和被闹钟叫醒的区别

AWS == 美西华为?(狼性)

“Shopify 可以买?电商趋势。Shopee(SEA) 关注。Amazon 长期看好。相关概念 Square 更稳。Palantir 长期看好。” —— 这一段没看懂。

性格

MBTI 测试。

据说我一看就是 J 的?(根据 hupili.net/ch/ 这个文档)

其实我是 53% 的 J ,以及 47% 的 P……

比如,我一拍脑袋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 CH 晨运茶会,又一拍脑袋,暂时退出了 CH,这个事情就是很 P。

MBTI 的主要问题,是它几个维度按照 50% 切分的话,就太过刚性。

所以,我之前提出过一个🔗角色混合模型[31],来解读这个结果。

城市

瑞典 -- 全球唯一全民免疫。很多人已经感染几次了。回国要 14+7+7 隔离。在公司上班,旁边的人都是感染过的,没感染的瑟瑟发抖……

<<Hygge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 - Meik Wiking

英国,lock down,只能在家附近区域。

加拿大,可以出门购物,跑步也是允许的 —— 保证身心健康。

深圳 —— 没限制。

香港 —— 反反复复。

有次我跑步途径  “中山公园”,就放在了标题上。结果发现香港、深圳、上海、福州都有中山公园 —— 有几位朋友,是看地标进来,以为是自己家旁边的中山公园。

究竟是中山公园多,还是逸夫楼多?

两个福州人远程认亲。Cheers。

日出学

拍日出也不是个简单的事。

时间可以在网上查,比如 香港日出时间[32]

同时需要注意方位角。对于低纬度地区的朋友,一年内日出的方位角可能相差 40度 以上。所以如果是去到不熟悉的地方,没有查好方位角,可能太阳直接就在镜头之外了 —— 我就这样错失了荔波的日出……

即便查好方位角,也要注意地图软件的坑…… 偏差个 20 度也是很正常,再加上目视误差,可能又错过太阳了。我就这样错失了北海的日出…… 最靠谱的方法是先查地图,熟悉周围建筑物的走向,然后用这些参考物,来标定方位。

时间也讲究。

要拍破晓很难,需要早起,一般日出前 20min - 30min 就破晓了。

有时候,因为山的阻挡,目视太阳可能要在半小时后、甚至一小时后 —— 太阳大概是一小时走 15 度,什么时间能目视,可以在地图上查一下到山的距离…… 我就是这样错过了桂林的日出……

然后,哪怕这些都算得很好,日出是一个时间敏感的事,任何微小失误,可能就导致看不到一个完美日出。我喜欢香港的哥连臣角,但是交通很不方便,很多司机不知道,会走错路到石澳道 —— 我中这个伏就两次了,走错就 +10min。也有遇到因为等人,迟了 10min。还有遇到大家都没带现金,半路取钱迟了 10min……

最后,还是要说,人算不如天算。就算以上问题都避免了,如果当天是乌云,也没有日出……

日出

这是一门学问……

艺术

我是做数据可视化的,推荐这本 Lupi, Giorgia, and Stefanie Posavec. “Dear Data,” September 6, 2016[33].

有朋友在 Instagram 参加过一个活动,是每个小时要提交一幅画,表达作者当下的状态。具体可以看 #hourlycomicday 

政治

略。

不过,这天的练习成果,我倒是记忆犹新。这天是 6K 跑步 + 10K 行山 + 6K 跑步。第一个 6K,是因为有人起来晚了,我感觉从湾仔跑步到 quarry bay 也行。第二个 6K,是我尝试在急剧爬升(violet hill)之后,坚持匀速运动。这个突破也给后来割青蛙 2 hr 46 min 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天是我对跑鞋产生怀疑的巅峰 —— 我穿了一双薄底休闲鞋,没有保护性的大底,没有增加弹性的中底,鞋梆松垮以至于脚可以自由移动…… 刚开始的几步,有点担心,但越跑越有信心,并且脚底不断接收来自地面的反馈,发现打开了新的大陆 —— 薄底鞋,不仅是可以跑山,而且因为跑得小心翼翼,对膝盖产生的冲击更小。

#Barefoot

耳机

“可以做一个周边,降噪耳机,收音好的mic,可以手动均衡最好…… 有时候希望分享环境声音,如鸟叫、海浪。有时候希望安静。” —— 这是第一天上 CH 就聊到的 idea。

但看了下面这个新闻,感觉还是不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来源:晴报

我已经有很长时间不在跑步的时候听歌。自然的声音,自我的觉醒,来自身体和环境的反馈,都让大脑更加兴奋。所以最开始尝试 CH 时,也有点犹豫,怕这个声源会🔗打破当下[34]

测试的结果显示,不仅不会打破当下,反而很舒适。所以我在想,Podcast 和 CH 的区别。

Podcast,是在不同时空录制的,这里面的内容,和我们周围的环境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会把人带离当下。当周围发生危险的时候,也不会注意到。就像新加坡这位女士。

CH 因为是实时的。就算掉线了,这种失声的反应也是及时的。所以这不会降低我们的时间敏感度。

我曾经有想过,在一次超跑中,全程打开 CH。来自其他参与者的声音,也是一种支持。不过这里的局限是手机电量,比较难操作……

下一站

以上是过去一个月我在 CH 上谈的内容。

特别感谢这个月在 CH 上的几位朋友:KalaLeoLiSha 见证了开端、也见证了结尾,中间 90% 的时间都在。有时候,没有其他人,我们几个可以半小时不说话,自己跑步、自己骑车、自己走路……

我想起了以前一个朋友说,

如果两个人一起吃饭,要知道他们有多熟,就看他们能多久不说话

比如,旁边有一对情侣,吃完饭都没几句话,就是谈了很久了。如果两个人跟打乒乓似的,你一句我一句,接得天衣无缝,那多半是刚认识的 —— 人类要相互吸引,除了外表,第二就靠语言了。越是陌生的人,对沉默的忍受能力越差

所以,我觉得大家已经混熟了。

不熟的人,会带着对内容的期待进来,又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

我的超跑之路才刚刚开始,我对人类身体的极限充满了兴趣。然而,这项运动对时间的消耗非常大。

我没法像 Dean 那样,每天 4 点起来跑 5 个小时,再进行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还是需要正常的睡觉。

接下来的雨季,会对持续训练造成不少挑战。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会下雨。首先路跑要避开正在下雨的时间;山跑就更要求之前的一段时间没有雨。所以基本可以预期到的是,能山跑的时候,就会安排山跑。路跑的话,如果恰好遇到 6:40-8 点区间有雨,就只能动用其他的时间。那相应的,早晨这段时间就是用来“加班”的。

暂时离开 CH,以此为记。

我想,相对于人生的长度而言,一个月的同行也只算是🔗偶遇[35]了。我将迈向下一个目标,各位继续努力。

Cheers!

REFERENCE

[1] ClubHouse: https://mp.weixin.qq.com/s/x5ML4YoIF9USGf0ywMLamA

[2] 回老家: https://mp.weixin.qq.com/s/WEttxsdi8GtOxnhXmEBUsg

[3] ClubHouse: https://mp.weixin.qq.com/s/x5ML4YoIF9USGf0ywMLamA

[4] 割青蛙: https://mp.weixin.qq.com/s/n2RnP1ODRTl1vlSpx-4w2g

[5] 即兴: https://mp.weixin.qq.com/s/wdgrDquTs0jGGntynRhaVw

[6] 我在 ClubHouse 上聊什么: https://hupili.net/ch/

[7] M到照跑拗柴頂硬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MZQvw_4mY

[8] 天生跑者: https://mp.weixin.qq.com/s/QGSI48BA5i1QqlPb1movPQ

[9] C. McDougall, Born to Run: The hidden tribe, the ultra-runners, and the greatest race the world has never seen, Main edition. Profile Books, 2010.

[10] N. Romanov, Dr. Nicholas Romanov’s Pose Method of Running, 4.1.2004 edition. Coral Gables, FL: Pose Method Publishing, 2004.

[11] S. Benzie and T. Major, The Lost Art of Running: A Journey to Rediscover the Forgotten Essence of Human Movement, 第 1st 版. Bloomsbury Sport, 2020.

[12] D. Karnazes, Ultramarathon Man: Confessions of an All-Night Runner, Reprint edition. TarcherPerigee, 2006.

[13]  leetcode 周赛: https://mp.weixin.qq.com/s/FiGzvvRur_MF-GFvPy8-jA

[14] D. Schneider, Ten Marathons: Searching for the Soft Ground in a Hard World. Saybrook Publishing, 2019.

[15] Doctor in the House (for Gary): https://youtu.be/sVarfE2l4t4?t=1867

[16] A. Finn, 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 A Journey to the Edge of Human Endurance. Guardian Faber Publishing, 2019.

[17] 芭蕾内侧瘦腿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h411d7i7?from=search&seid=4056950529389916815

[18] 相扑深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K1mqahSoU&ab_channel=HishikoTV

[19] 7 minutes: https://well.blogs.nytimes.com/2013/05/09/the-scientific-7-minute-workout/

[20] 保罗·威德, 囚徒健身.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1] 已经不用 Netflix 了: https://mp.weixin.qq.com/s/xbdwcp4NSsd04Df2u3QO2Q

[22] D. Karnazes, Ultramarathon Man: Confessions of an All-Night Runner, Reprint edition. TarcherPerigee, 2006.

[23] S. Jurek and S. Friedman, Eat and Run: My Unlikely Journey to Ultramarathon Greatness, Illustrated edition. Boston: Mariner Books, 2013.

[24] 横穿港岛: https://mp.weixin.qq.com/s/n2RnP1ODRTl1vlSpx-4w2g

[25] FKT route (cross frog): https://fastestknowntime.com/route/cross-frog-hong-kong

[26] 香港行山资源 22 个: https://mp.weixin.qq.com/s/W3Zx3tQVjQjcj_w6-0YtJA

[27] 覆盘港岛径: https://mp.weixin.qq.com/s/HuA1hWIs-YkNkwJLj63TzA

[28] Mira Ra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3_Xyb0t5cc

[29] 即兴非常关键: https://mp.weixin.qq.com/s/wdgrDquTs0jGGntynRhaVw

[30] 12 Peaks: https://www.the12peaks.com/

[31] 角色混合模型: https://mp.weixin.qq.com/s/v34FSYgvMM5RWPBj2cNkiQ

[32] 香港日出时间: https://www.timeanddate.com/sun/hong-kong/hong-kong

[33] Lupi, Giorgia, and Stefanie Posavec. “Dear Data,” September 6, 2016: https://www.amazon.com/Dear-Data-Giorgia-Lupi/dp/1616895322/

[34] 打破当下: https://mp.weixin.qq.com/s/AO5nyfFR1_iUN_NnStN48w

[35] 偶遇: https://mp.weixin.qq.com/s/HuA1hWIs-YkNkwJLj63TzA

博闻 | 明察 | 躬行
心法 | 手艺 | 随想